唐人送別詩并尺牘
紙本墨書 / 二卷十八份
- 第1卷 [第1份] 高奉 七絕一首 「昨日鴻臚北館門樓遊行一絕」
- [第2份] (高奉)七律一首 「懷秋思故鄉詩一首」
- [第3份] 蔡輔 七絕四首 「大德歸京敢奉送別詩四首」
- [第4份] (高奉)七律一首、七絕一首 「上人西遊漢地將得宗旨廻到本國奉詔入城送詩一首」
- [第5份] 高奉 七律一首 「得上人憶天台詩韻和前奉上」
- [第6份] 李達 七絕一首 「奉和大德思天台次韻」
- [第7份] 詹景全 七絕二首 「跪受大德珠玉不揆卑劣謹次來韻」
- [第8份] 蔡輔 七絕一首 「大德唐歸入朝新天臨途之□奉獻詩一首」
- [第9份] 蔡輔 七絕二首 「大德唐歸伏承苦憶天台敢奉詩二首」
- 第2卷 [第1份] 道玄尺牘 「謹呈珍內供奉上人從秦歸東送別詩」
- [第2份] 詹景全等尺牘 「請大德諸徒眾狀」
- [第3份] 李達尺牘 「拜辭已久狀」
- [第4份] 陳季方尺牘 「專使到狀」
- [第5份] 陳泰信尺牘 「孟春猶寒狀」
- [第6份] 常雅尺牘 「一別□年狀」
- [第7份] 蔡輔七絕二首 「大德璠心之唐國遊帝京等道搜尋經教歸本國詩一首等」
- [第8份] 師靜尺牘 「□□□逆深重殃及和尚狀」
- [第9份] 徐直尺牘 「鳥眼綾兩疋等狀」
- 原來的
- 轉錄
- 原來的
- 轉錄
- 原來的
- 轉錄
- 原來的
- 轉錄
- 原來的
- 轉錄
- 原來的
- 轉錄
- 原來的
- 轉錄
- 原來的
- 轉錄
- 原來的
- 轉錄
- 原來的
- 轉錄
- 原來的
- 轉錄
- 原來的
- 轉錄
- 原來的
- 轉錄
- 原來的
- 轉錄
- 原來的
- 轉錄
- 原來的
- 轉錄
- 原來的
- 轉錄
- 原來的
- 轉錄
這是由中國人(唐人)所贈送的送別詩,以及圓珍返國後收到的18封書信(尺牘)所匯編而成的2卷,那些中國人是圓珍在入唐求法期間結識的。這是關於9世紀日本僧侶與中國僧侶、海商、官吏等交流情況的原始資料。他們相互聯繫並交換資訊,有時不僅僅是經典,還包括物品的饋贈,作為了解超越國界的個人交流和海商實際活動的資料,極為珍貴且稀有。特別是在本資料中出現的中國海商,他們每年往返於中日兩國,不僅進行貿易,還被委託遞交中日兩國人們的書信等多項任務,展現出在兩國之間發揮橋樑作用的實際情況。
- 類別
- 國寶
- 時代
- 唐代・平安時代(9世紀) 第1卷:[第1份]天安2年(858年)、[第2份]天安2年(858年)、[第3份]天安2年(858年)、[第4份]天安2年(858年)、[第5份]天安2年(858年)、[第6份]天安2年(858年)、[第7份]天安2年(858年)、[第8份]天安2年(858年)、[第9份]天安2年(858年)、第2卷:[第1份]天安2年(858年)、[第2份]天安2年(858年)10月11日、[第3份]天安2年(858年)12月9日、[第4份]貞觀5年(863年)9月1日、[第5份]貞觀年間(859〜877年)正月4日、[第6份]貞觀年間(859〜877年)5月19日、[第7份]天安2年(858年)10月21日、[第8份]咸通3年(862年)4月25日、[第9份]貞觀年間(859〜877年)
- 法量
- 第1卷:[第1份]29.5×42.5cm、[第2份]29.6×42.0cm、[第3份]29.6×44.5cm、[第4份]29.5×43.0cm、[第5份]29.5×42.5cm、[第6份]31.3×35.5cm、[第7份]29.0×42.0cm、[第8份]31.3×35.5cm、[第9份]29.5×42.7cm、第2卷:[第1份]30.0×41.5cm、[第2份]30.0×44.0cm、[第3份]32.0×42.5cm、[第4份]29.5×46.0cm、[第5份]29.0×41.5cm 、[第6份]29.0×41.5cm、[第7份]28.0×49.5cm、[第8份]29.8×43.5cm、[第9份]30.6×39.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