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文化財產
觀月舞台
江戶時代(嘉永3年,1849年)
愛染明王像
微妙寺
力軒
弁慶力餅
明治
1868年至1912年。
內法
鴨居,或者指從敷居到鴨居的距離。
石竈
繪馬
向神佛祈願時,古時會捐獻神馬,後來改為在木板上繪製馬的圖像進行奉納。之後,又逐漸出現繪製生肖等圖案的方式。
琵琶湖疏水
從琵琶湖通往京都的人工水道。是指第1疏水(於1890年完成)與第2疏水(於1912年完成)的總稱。 這條疏水不僅在流通路徑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還促進了水力發電和上下水道的完善,大大提升了京都的城市功能。
覆蓋檜皮
剝下檜木的外樹皮做成檜皮,並以竹釘固定葺法層疊鋪設的屋頂。
乘船的觀音像
懸造
在懸崖等高低差較大的土地上,利用長柱和橫樑固定地基,並在其上建造建築物的建築樣式。
棧瓦
江戶時代發明的葺頂方式,只使用一種橫切面為波浪形的瓦片鋪設屋頂。比用平瓦搭配丸瓦鋪設的本瓦葺便宜,因此也稱為簡略瓦。現在的城鎮商店或住宅等一般都是使用棧瓦葺頂方式。
寶形造
攢尖頂式屋頂。正方形的建築物內,垂脊朝屋頂中央聚集。也稱方形造。
西國、秩父、坂東的觀音靈場
指西國三十三所、秩父三十四所、坂東三十三所,合計100處的觀音靈場。
尾垂木
從組物斜向下方延伸突出的垂木。
蟇股(駝峰)
放置在兩根水平梁木之間,形如蛙腿蹲踞左右兩端的曲線形構件。亦有從箭鏃形狀之一、刃口分為兩股的「雁股」轉換而來的說法。
簔束
在柱子上端施加植物裝飾雕刻的構件。
中備
位於組物與組物之間,用於支撐各種桁樑的支撐材料。本質上屬於結構材料,但裝飾性元素較強。
切目緣
緣側的一種板材鋪設形式。將板材以與敷居垂直的方向鋪設,並將板材的端面向外展示。多見於濡緣設計中。
高欄
設置在四周邊緣以防止掉落的欄杆。
三手先
出三跳斗拱。從側面看,斗拱由牆壁往外層疊三列。
腰袴
鐘樓或鼓樓的下層部分,其結構呈向外擴展的形狀。
天守台
作為天守的基座而建造,比周圍地面高,通常以石牆堆砌而成。
棧唐戶
指門框中鑲嵌有縱橫向櫺條,在櫺條之間嵌薄木板或木條窗格的門。
樓門
此為二層樓建築的門,一樓上方沒有屋頂,設有圍欄,僅二樓有屋頂。
禪宗樣式建築
鎌倉時代初期,主要由禪宗僧侶從中國傳入的建築式樣,亦稱「唐樣」。
鐘樓
寺院境內用於懸掛梵鐘的建造物。
近畿二府四縣
京都府、大阪府、兵庫縣、滋賀縣、奈良縣、和歌山縣
覺忠
平安時代後期的僧侶。生於1118年,卒於1177年。藤原忠通之子。 曾師從三井寺的增智。在後白河上皇出家時擔任戒師。歷任天台座主及園城寺長吏,期間被任命為大僧正。他同時以歌人的身份聞名。
行尊
平安時代的僧侶與歌人。生於1057年,卒於1135年。三條天皇的曾孫,參議源基平之子。他於12歲時出家進入三井寺。經歷了大峰山的修驗修行,25歲時接受了賴豪的阿闍梨灌頂。此後因加持祈禱的靈驗而聞名,並成為鳥羽天皇的護持僧等,表現出色。他曾被任命為園城寺長吏及大僧正。除了在書法與琵琶上表現優秀外,在和歌創作方面也極具才華,尤其是在大峰修行中的作品等,作為西行的先驅而受到後世的高度評價。
平安時代
從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794年)至鎌倉幕府成立(1185年)為止的約400年間,政權中心在平安京(京都)的時代。通常分為初、中、後三個時期,即律令制再興期、攝關期、院政期(末期為平氏政權期)。亦稱平安朝時代。
觀音經
法華經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一章的別名。經文記載,若信奉觀音菩薩的力量,相信其慈悲之心,並稱念其名號,便可得觀音菩薩救度。
後三條天皇
平安時代中期的天皇。後朱雀天皇的二皇子,名尊仁。在位期間壓制藤原氏的專權、設置記錄所整理莊園並改革政治積弊。(在位期間1068~1072年)(生卒年1034~1073年)
江戶時代
從德川家康於慶長5年(1600年)獲得關原之戰的勝利,於1603年在江湖開設幕府開始,至慶應3年(1867年)德川慶喜大政奉還為止約260年的期間。亦稱德川時代。
琵琶湖
位於滋賀縣中央的斷層湖。面積670.3平方公里,是日本第一大湖。湖面海拔85公尺,最大深度104公尺。風光明媚。供水區域廣、用於上水道、灌溉、交通、發電、水產等,有極高的利用價值。湖中有冲島、竹生島、多景島、冲之白石等島嶼。別名近江之海、鷿鷈之海。
石突之圖 (鑿石圖)
蓮如上人像
親鸞聖人像
外陣
內陣
向拜
在神殿或佛堂中,屋頂在正面的台階上向外延伸的部分。這是供導師或參拜者從堂舍正面進行禮拜的設施。
本瓦屋頂
平瓦搭配丸瓦交互葺頂的方法,稱為本瓦葺。6世紀末,建造日本第一座正式寺院飛鳥寺時開始使用,是歷史悠久的葺頂方式。
入母屋結構
上半部為懸山式,下半部為廡殿式,有四面斜坡的屋頂。
元祿時期(元祿期)
指江戶中期,以元祿年間(1688~1704年)為中心的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的治世(1680~1709年)的總稱。 這是幕府權威最為鼎盛的時期,展開了文治政治。農業與商業發展、市民階層的崛起得以顯現;同時,學問與文化充滿了清新風氣,華美的元祿文化因此繁盛。
瑞鳥
虹梁
向上彎曲的梁,其名稱源於形狀讓人聯想到雨後的彩虹。
金襴卷
柱子等建築結構中的一種裝飾手法。在堂門或社殿內部的柱子等上部,施加彷彿覆蓋金襴布料般的繪畫裝飾。
須彌壇
用來安置佛像等的壇座。
合之間
連接建築物與建築物,並匯整在一個屋頂下的場所。
禮堂
容納參拜者的場所。
正堂
供奉本尊的場所。
御骨大師像
國寶智證大師坐像。大師圓寂後,根據其形象雕刻了坐像,並將遺骨納入像內。至今仍依照大師的遺命,作為秘佛被慎重供奉於唐院深處的大師堂內。
鎌倉時代
從源賴朝開設幕府以來,至元弘3年(1333年)北條高時滅亡為止大約150年間被稱為鎌倉時代。
唐草紋様
將葉、莖或蔓生植物延展或纏繞的形態進行圖案化的植物紋樣稱為「唐草紋樣」。實際上並不存在名為「唐草」的植物。
一木結構
將佛像的頭部與身體主要部分從同一塊木材中雕刻而出的木雕技法之一。
裳口
勸學院
中尊大師像
唐院
智證大師
弘仁5年(814年)出生於現在的香川縣善通寺市。父親為和氣氏,母親是空海的侄女。15歲時登比叡山,成為義真(778~833年)門下弟子。仁壽3年(853年),在其40歲時渡海至唐,於天台山和長安學習天台學和密教後傳至日本。從唐帶回的經典藏於三井寺的唐院,並就任第一代長吏(住持),將三井寺做為天台別院,奠定日後發展為天台宗寺門派總本山的基礎。貞觀10年(868年)成為第五代天台座主,為興盛佛法鞠躬盡瘁23年以上。寬平3年(891年)10月29日圓寂。
衣紋
獅子冠
雕眼
在木雕像中,將眼睛雕刻凸顯出來的表現手法。
寄木結構
一種木雕技法,將多塊木材組合製作雕像的頭部和身體部分。優點是能透過挖空內部來減輕重量,並能以較少的木材製作出大型雕像等。這是日本獨有的技法,於平安時代中期至後期完成發展。
毘沙門天
四天王之一、亦是密教十二天之一。住在須彌山半山腰北側,率領夜叉羅剎將,鎮守北方世界,也是守護財寶之神。其法相是身穿甲冑、憤怒的武將形象,一手托寶塔,一手持戟或寶棒。在日本是七福神之一。也譯作多聞天,列舉四天王時常用多聞天。別名具毘羅(梵語Kubera),在印度神話中為財寶之神。
如意輪觀音像
本尊為一面六臂的法相,為拼木雕刻(寄木造)、木雕眼、漆箔像。 圓潤的臉頰向右傾,右手一指的指甲抵頰,豎起右膝,姿態優美端正。 頭上裝飾的透雕寶冠和瓔珞為後世之物。
觀音堂
西國三十三處觀音靈場
橫跨近幾地區2府4縣(大阪府、京都府、兵庫縣、和歌山縣、奈良縣、滋賀縣)與岐阜縣的33處觀音信仰的靈場。是日本最古老的朝聖之旅,現在仍有許多參拜者前往。最古早的記錄是收錄於《寺門高僧記》中,平安時代三井寺僧人行尊(1055~1135年)與覺忠(1118~1177年)的巡禮記,因此,三井寺對西國三十三處靈場的形成有重大的影響。室町時代以後,西國巡禮擴大至廣大民眾,全國各地紛紛成立被稱為「西國仿照靈場」的各種靈場,如關東地區的坂東三十三所與秩父三十四所等。令和元年(2019年),以「延續1300年日本終活之旅 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巡禮」被認定為日本遺產。(終活是臨終前的準備活動)